在这里,摄制组和八位普通的藏族人朝夕相处了一年的时间,用真诚记录了他们平凡的生活和独特的精神世界。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到僧人为逝者的颂经,从四季的交替到人生的轮回,从千年不变的习俗到急速变革的困惑,从僧人的苦修到世俗的诱惑——这部享誉世界的纪录片,历时一年,由三位摄影师拍摄了近四百个小时的素材,在全球五十多个国家播映。它第一次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全面的西藏,一个永恒而变化的西藏。
提到西藏,人们会立刻联想到香火缭绕、酥油灯长明的藏传佛教寺庙。今天的西藏教派林立、寺庙众多,就数量、规模、影响和建筑特色而言,藏传佛教寺庙是西藏各类建筑中最具影响力的,已成为西藏遗存的主要古代建筑。本系列片通过对西藏最具特点、影响最大的几座寺庙的细致拍摄,展现了西藏寺庙在建筑、绘画、雕刻等方面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僧人的生活和别具一格的法事活动。为观众揭开藏传佛教寺庙神秘的面纱,使他们对藏传佛教的历史和现状有新的感悟。
第一集 萨迦寺 第二集 桑耶寺
第三集 大昭寺 第四集 扎什伦布寺
第五集 夏鲁寺 第六集 白居寺
第七集 哲蚌寺
本片讲述了普通藏胞前往神山朝拜的故事,令人信服地展示出藏胞们虔诚的宗教热情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转山活动在阿里地区的神山冈仁波齐脚下。冈仁波齐在佛教、印度教和苯教中都被尊为第一神山,地位崇高无比,每年来此朝拜的人士络绎不绝。2002年是藏历马年,依照藏传佛教的说法,马年转神山,可以获得比往年多12倍的功德。藏历4月15日,神山脚下12年一度的立经幡的活动,是转山者不能错过的盛事。立经幡当天,冈仁波齐脚下聚集了30000多名虔诚的教徒,规模空前。
本片追踪拍摄了一批来自那曲地区的朝拜者,这些藏胞从遥远的安多县出发,分乘五辆大卡车,奔赴深山,其中一对夫妇还抱着未满月的婴儿,虔诚之意,溢于言表。转山者的长途奔波、风餐露宿,冈仁波齐脚下立经幡的宏大场面、艰辛的转山过程在片中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展现。
“马年转山,羊年转湖。”2003年是藏历羊年,依照藏族传统习惯,在2003年转湖一圈,相当于往年12圈的功效,因此,有“天湖”之称的纳木错,成为整个藏区内最吸引人的朝拜圣地。在众多的朝拜者当中,有两组人非常独特:一组人是由贡觉等两位活佛带领的一群男女僧侣,他们与普通朝拜者不同,没有简单的绕湖行走,而是不断在天湖之畔做法事、树经幡、建佛塔,为羊年的转湖之旅积下无量的功德;另一组更为独特,由央培、革命、顿珠三人组成了一个牛皮筏子转湖小组,他们用自制的牦牛皮筏子在世界上最高的大湖上创造了转湖的奇迹,整个过程堪称九死一生。
本片将两组人的转湖经历以平行蒙太奇的方式串接在一起,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走向天湖的全过程,充分展示了藏族同胞独特的生命理念和藏区内浓厚的宗教氛围。
电视纪录片《西藏日记》忠实记录了两个美国人在西藏旅行的有趣经历。这两个深受美国主流社会关于西藏问题影响的美国人,2003年9月先后在日喀则、山南和拉萨地区旅行。摄制组追踪记录了他们访藏的亲身经历,他们的真实西藏见闻,并在每天的采访活动结束之后,对他们两个人进行现场采访。随着西藏见闻的日益丰富,他们对于西藏的看法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该片构思新颖,结构独特,强调了现场感和纪实感,访谈内容真实可信,层层推进,是一部非常别致的反映西藏问题的电视纪录片。
这两部影片讲述了西藏自治区及拉萨市经济社会发展,展示了西藏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真实生动地展现西藏各族人民在党的阳光沐浴下团结和睦的幸福生活场景。向国内外参观者充分展现西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巨大变化。
在西藏,一方面古老的文化传统仍深深地体现在今日西藏生活中,其集中的反映就是藏传佛教对西藏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浪潮已影响到了西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是去朝佛,而是去的士高、卡拉OK,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本片追踪拍摄了历经艰辛、长途跋涉到神山冈仁波齐转山的虔诚信徒,拉萨郊区过着平静生活的农民,终日与青灯黄卷为伴的喇嘛,拉萨城中经营民族歌舞厅的商人,走出西藏在北京工作的学者。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程度的西藏人的采访,着重从人性、文化的角度,探讨宗教信仰与生活富裕程度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追逐富裕的现代化生活过程中,传统文化不可避免遭受到的冲击。壮丽雄奇的雪域风光,纯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生活各异的西藏人,为观众展现出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今日西藏。